市场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是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基于百姓需求“试错”试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
(资料图)
笔者家门口那家大型菜市场,可谓命运多舛。配合旧改建商业综合体,它曾在2021年5月被拆。2021年下半年,大拆大建刹车后,一直到2022年5月,“拆还是不拆”的混沌期大概有一年,摊贩们战战兢兢地卖了一年菜。2022年5月份,明确了要重建,继续定位为菜市场。不过,它依然没逃过“拆的命运”,因为旧改又启动了,取而代之的还是那个综合体。
旧改的大潮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似乎没啥话语权,也是被拆除的急先锋。笔者所居住的片区,近年来先后已经有3个大型菜市场被拆掉了。对于卖菜的摊贩们来说,他们基本都是外地人,菜市场被拆了,他们只能到新的菜市场租铺面,或到资本主导的连锁小型菜市场体系里打工,成本明显增加了,收入明显下降了。或者,只能转行或打道回老家了。
对广大街坊来说,迫不得已要跟步行(至多骑个电驴)就能购买到便宜、新鲜食材的便利日子说拜拜了。据说,倾听百姓的呼声后,当地政府给出了两个选择:一是把2公里之外已停业的汽车客运站改成菜市场,二是把附近一家经营不善的商业综合体二楼(原是一家停业的超市)改为菜市场。明眼人一看就清楚,这种随意填塞的敷衍行为,怎么可能造出好市场?
笔者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大型菜市场“被拆除”的现象。那么,市民们去哪里买菜呢?答案就是小型化、连锁化和超市化的综合超市、便利店、社区菜站。近年来,各地都在打造“15分钟生活圈”,这些新型菜市场多点布局,但除价格高之外,没有选择自由是最大的问题。对工薪阶层、年纪大的街坊来说,他们要的是多样实惠,这类小型市场怎么行呢?
大型菜市场,除了蔬菜、水果、副食品类多、选择广,在里面或周边还能找到配钥匙或改裤脚等“小修小补”,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凝聚着一座城市的烟火气。而且,它也是街坊们交流的场所,甚至生活的一部分。早起到菜市场转一圈,在热闹的吆喝声中感受浓浓的烟火气,跟遇到的街坊邻居打个招呼,再买上新鲜的食材带回家,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和底色。
但是,在很多人的眼里,这里是脏乱差、落后的代名词。如果这块土地占据着中心区的位置,容积率不高,第一选择就是拆掉它,建一个高大上的商业综合体。广州的专业市场最多时有1000多家,截至2022年底,只剩下551家了。即便如此,剩下的专业市场很多也难逃被拆的命运。问题是,拆了再造出的很多主题市场或专业综合体,空置率高、人气不足的不在少数。
说白了,很多地方的建设与发展,都喜欢做增量,做新规划、新建设、新形象,不愿意培育和经营存量。而且,规划总是很急迫,总想旧貌迅速换新颜,总想把脚下的地块“经济价值”最大化。当很多规划是头脑一热做出来的、资本“讲故事”做出来的,规划目标就很难实现。于是,就用新一轮规划来覆盖原有的规划,导致了巨大浪费,百姓和商家也跟着被折腾。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市场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是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基于百姓需求“试错”试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一个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一定是基于数以千万计的普通百姓衣食住行、人间烟火的高频率需求锻造出来的,不是想当然地通过规划造出来。偏离了这个朴素的市场逻辑而造出来的市场,可能只有造市场的过程繁荣。
(作者系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