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IT时代网 > 滚动 > > 内容页

天天滚动:力图打破战场僵持现状的巴赫穆特之战

时间:2023-05-30 02:09:42      来源:观察网
分享:

力图打破战场僵持现状的巴赫穆特之战


(资料图片)

——“巴赫穆特绞肉机”的战役意义

2023-05-28

当地5月20日正午,即俄军一年前“解放”马里乌波尔的同一天,俄罗斯“瓦格纳”军团宣布占领乌东重要交通枢纽阿尔乔莫夫斯克(独立后改称巴赫穆特)全部城区并向全体参战官兵颁发“巴赫穆特绞肉机徽章”。这枚战争纪念章正面的文字是,“2022年10月8日,瓦格纳及苏罗维金将军出于拯救俄罗斯军队及俄罗斯荣誉的目的,发动了‘巴赫穆特绞肉机’战役”(1)。并在25日“开始把巴赫穆特的阵地移交给俄罗斯正规军”(2)。此前空前惨烈的这台战争“绞肉机”终于停了下来,俄乌双方在此持续接近一年的争夺随之暂告一个段落。

然而,这里如同此前的马里乌波尔与北顿涅茨克一样,既没能成为乌军的“斯大林格勒”,也没有立刻奏响俄军大反攻的号角。

相反最有意思的却是,次日由乌军总参情报总局布达诺夫将军,就是那个曾经“呼吁杀死全世界的俄罗斯人”的狂人(3)筹划的对俄本土别尔哥罗德州格赖沃龙区,总兵力约为营级规模的机械化分队武装袭扰,反倒成为此刻国际新闻中的一个“暴风眼”(4)。

尽管这支军队号称“俄罗斯志愿军”和“自由俄罗斯军团”并宣布在此成立所谓的“别尔哥罗德人民共和国”,然而,类似作派,对关心这场战争的人大概业已见惯不惊。不过,这也从反面再次证实了俄罗斯取得的这场重大胜利。

在世人的印象中,巴赫穆特似乎是由普里戈津的瓦格纳军事集团“包打”下来的,而俄军在大部分时间甚至都在袖手旁观。

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其实,这场攻坚作战在俄军从基辅方向撤军“特别军事行动”转入以“解放顿巴斯”为主题的第二阶段就已陆续展开。自去年“解放”前期乌军作战的重要后方补给基地波帕斯纳亚之后,俄军从5月17日就开始进攻巴赫穆特并于8月1日启动了这场攻坚战,其间在俄军中战斗力首屈一指、机动性最强的空降兵部队也先后投入了战斗。然而,俄军在这个乌军坚守的“重点筑垒区域”的进展,非常缓慢。

而瓦格纳集团官方账号“官宣”其部队部署到巴赫穆特方向的时间是7月3日,而正式参战是在九月末,就在俄军于远东区谢尔盖夫斯基训练场举行“东方-2022”战略演习期间,“俄军及顿涅茨克民间武装用大量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数千平方公里土地迅速丢失、俄军被迫撤至奥斯科尔河东岸,(包括)库皮扬斯克等多个重要交通枢纽易手”(5)并且弃守曾经重兵集团驻守的伊久姆地区之际,“瓦格纳集团军”从10月8日开始城市攻坚直到完全打下整个市区,历时224天。这就是格氏自称与前一任俄乌克兰战场总指挥苏罗维金将军共同谋动的著名“巴赫穆特绞肉机”行动——“我们的目标不是巴赫穆特本身,而是摧毁乌克兰军队,降低其战斗潜力,为俄罗斯军队在其他方面的战斗创造积极条件”(6)。

这,才是这一军事行动的全貌。

为什么是巴赫穆特?

在苏联时代被称为阿尔乔莫夫斯克的这座“总面积为41.6平方公里,战前居民人数超过7万人”的产盐与石膏的工业小城,“就地理位置而言,巴赫穆特位于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主要道路的交汇处,有道路连接利西昌斯克和北顿涅茨克、谢韦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康斯坦丁诺夫卡……”(7)。

这个位于河床边低洼地带,拥有“800栋多层建筑物”的乌东小城,在战役进程中,进而同时“具有巨大的军事或精神价值”(8)并且“成为西方媒体宣传乌克兰抵抗意志的典范”(9)。

仅就个人的理解:

此战于俄罗斯的军事意义在于,在乌军丢掉利西昌斯克并在去年进行库尔斯克-伊久姆秋季大反攻后,从正面逐次攻克其干此新建立起来的谢韦尔斯克-索列达尔-巴赫穆特防线,从而为俄军占领乌东筑垒地带的核心区域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康斯坦丁诺夫卡铁路防御闭环,也就是最终“解放顿巴斯”奠定战略基石。

而之于乌军,却是在西方舆论工具的不断渲染下,这里继而马里乌波尔后成为基辅“抵抗”新的政治象征,乌军于此的坚守日趋政治化。这就是乌军正规军、国民卫队和领土防御部队有超过六十个旅级建制部队,最终陆续在这个“整个前线最困难的地段”(10)的“血肉磨坊”不惜血本麈战的真正原因。

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攻坚战中,“瓦格纳”集团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一是战斗意志坚韧,二是战术运用灵活。当然,还有友军(包括俄军各军兵种和整合前乌东两个“人民共和国”人民军)的战场配合与支持(对战场上彼此间的口角没必要过分“放大”)。其实在战争初期,乌军挫败俄军的初始战略企图同样源自于此!

无论是何原因,本质上仍然是俄罗斯民族主义与雇佣私兵复杂混合体的,这个由“突击队、特种部队、炮兵的组合”,作为“整个特别军事行动中作战效率最高而且最成功的部队”(11)的私营军事集团的战斗力,经过此战得到公认。在三个月内打垮由一美国退役上校领导的“莫扎特”国际雇佣兵团并迫使其退出战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战例。瓦格纳军人完成既定作战任务的坚定性与专业性,较之俄军一般部队要强得多。如果只是为了钱是大太说得通的,也是对这些战场勇士的精神亵渎!不怕牺牲,也就是不怕死,不怕死人,是其较之此刻俄武装力量的最大优势,也是今天克里姆林宫最大的软肋。

瓦格纳集团在巴赫穆特地区投入了较之俄军营级战术群大一些的14个“突击群”,其突击步兵的数量较之后者要多一些。在前沿实施地面突击时,多采用步兵班规模、约十余人的突击队实行多路作战。他们在进攻时并非完全仅凭手中的单兵武器与守军角力,而是及时呼唤已方炮火摧毁所遇乌军工事及其火力配系,然后再进行逐墙逐屋逐楼逐街区的惨烈争夺。这就是守军伤亡日益惨重、双方血流成河,同时俄军炮弹消耗规模远超“范佛里特弹药量”的根源。

这是一场人类意志的较量,更是综合实力与国家高层战争组织领导能力的大比拼!

美国记者德博拉·阿姆斯特朗认为,“该公司与作战、网络安全和侦察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合作,这可让它获得战术和战略优势,以及现代化的武器、通信系统和无人机。总之,瓦格纳集团实现了当代战争的一场革命”。并且,其“不受国家军队所固有的各种官僚主义的束缚和羁绊”(12)。

“俄军在巴赫穆特采用炮火开路、轮番攻击模式,无论火力还是兵力都处于劣势的乌军损失相当惨重”(13)。乌军发言人也承认,这是是“迄今为止俄乌冲突中最血腥、最残酷的部分”(14)。而普里戈津则说得更为明晰一些,“在巴赫穆特及其周边地区,瓦格纳及俄军共击败乌军21个旅,其中10个完全丧失作战能力;57000名乌克兰军人阵亡,超过85000人受伤,超过6500名外国雇佣军死伤”(15)。俄方军事专家弗拉季斯拉夫·舒里金称,“乌军在这里战死约5万人,受伤和失踪12万人。此外,乌军还有100多辆坦克、200门火炮和多管火箭炮、1000多辆装甲车被摧毁”(16)。而俄军在此也有“超过2万人阵亡”与同等数字的伤员,并且近期“俄陆军第4摩托化步兵旅旅长维亚切斯拉夫·马卡罗夫和俄陆军某部负责军事政治工作的副指挥官叶甫盖尼·布罗夫科”两位上校战死(17)。

从军事角度讲,在城市防御战中能否持续坚持下去并夺取最后胜利,主要取决于下面三点:

首先,守军是否具有异常坚定的战斗意志,这集中体现在是否能够坚决守住城内,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伏尔加河左岸城区“巴甫洛夫大楼”这样的坚固防御支撑点并不断发起战术反击(反冲击等)。其次,是否能够始终有效保证己方补给通道的畅通,如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两个连级地表阵地下位于反斜面的坑道工事,能够持续获得后方人员、武器和弹药的补充,本质上就是战场的“输血”能力。第三,强大准确的地面炮兵、航空兵的火力支援,这也是确保已方补给线能否畅通的重要条件,同样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炮弹与航弹对人员的有效杀伤率,已经接近人员伤亡总数的70%。从这三个要素看,尽管乌官方依然没有承认在巴赫穆特战败,但时间将更好地证明这一切。

不过,经过此战,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两支师出同宗的斯拉夫军队,尤其是他们的军事指挥、战术规范、尤其是他们的战斗精神。如果抛开乌军作为美欧“代理人军队”这一政治属性及在此大前提下其必然的历史归宿的话,坦率地讲,对于乌军基层官兵所表现出来的作为军人的战斗精神,还是值得彼此尊重的。这也是在现实国际关系中,两个原来同属东正教的东斯拉夫民族兄弟之间最大的时代悲剧!

主要由瓦格纳集团实施的巴赫穆特攻坚战之于俄方的战略意义,首先首先于,由于数量庞杂的乌军被动地被牵制在这个四郊高地而城区低洼、面积有限的地区,进行拼火力拼人员的消耗战之中,俄藉此有效地挫坏了乌军在去年秋季反攻中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战略战役企图,为在顿巴斯和扎波罗热等方向上重建战线、稳定战局,并为在进行三十万人“部分动员”后整训后备部队、重新调整在顿巴斯等地的战役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理论上讲,也将为随后的作战赢得了某种战略先机。美国人在巴赫穆特麈战正钳之际,向基辅提出的“乌克兰人需要考虑在保留巴赫穆特和准备更广泛的战略努力之间的权衡”(18)的命题,反证出这一点。

当然,乌方也并非一无所得,此间至少在政治上获得了欧美政府提供大量西方现役主战坦克的政治承诺并陆续到货。更重要的是由此西方军援武器的战争属性实现了一次质的跃升,随后“爱国者”防空系统、“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坦克贫铀弹等接踵而至,估计不久F-16也会出现在乌克兰的天空,……并且,还整训出尚未投入战场的七个全副北约制式装备的重装旅和其他新训部(分)队。

随后,这仗“将为俄军开辟攻击道路”,甚至“可能对部署在阿夫迪夫卡的乌武装部队的命运起到关键作用”,“在‘卢甘斯克共和国’的斯瓦托沃-克雷缅纳亚和利西昌斯克聚集区附近的前线战火或将重新‘复苏’,俄武装部队也可能试图攻击南部扎波罗热地区的奥列霍夫市”(19)。与此同时,俄军对敖德萨地区持续进行导弹袭击并挫败了“乌军在第聂伯河的佯攻行动”(20)。

自开战一年零三个月以来,在先后经历了十轮全国性动员并且最新的动员上限已达到60岁,已经形成超过三十余万前线的“不可挽回”(死亡+重伤残疾)的有生力量(人员)损失之后,面对这个自誉为最新的“抵抗象征”城市的丧失,在黑土地上翻浆期即将过去、夏天即使到来的时候,基辅已经讲了许多的“大反攻”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迫在眉睫……

初稿写于2023年5月28日

第二稿完成于次日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